在酱酒酿造过程中,“掐头去尾”和“看花摘酒”是两项关键技艺,共同决定了酒质的纯净度与风味协调性。
一、掐头去尾:去粗取精
1. 掐头:舍弃酒头,规避有害物质
蒸馏初期流出的酒液(酒头)度数极高(70-80度),但含有大量甲醇、杂醇油、醛类及低级脂肪酸酯。这些物质虽赋予酒头一定香气,但杂味重、刺激性大,直接饮用易导致上头、口干。
在操作中通常每100斤粮食酿酒需掐去0.5-2斤酒头,具体比例依原料和工艺调整。例如,茅台镇酱酒酿造中,酒头会被单独收集,用于后续勾兑或复蒸提纯。
2. 去尾:截断酒尾,避免杂味干扰
蒸馏末期流出的酒液(酒尾)度数骤降(40度以下),酒体浑浊,酸涩味突出。其含有大量乳酸、亚油酸乙酯等高级脂肪酸酯及杂醇油,虽能赋予酒体复杂风味,但过量会导致苦涩、邪杂味重。
展开剩余53%酿酒师通过观察酒液流速和酒花变化判断截断时机。例如,当酒花由“小清花”骤然消失时,立即停止接酒,剩余酒尾单独存放
3. 通过掐头去尾,保留酒身(中段酒液)——此部分酒分子与水分子融合最佳,酸酯醛醇比例协调,口感醇厚、风味纯净,是酱酒品质的核心保障。
二、看花摘酒:以酒花为尺,量度酒质
1. 酒花形成原理:
蒸馏时,酒液流入承接器会激起泡沫(酒花),其大小、持久度与酒精度密切相关。酒花是酿酒师判断酒液度数和品质的“天然仪表”。
2. 酒花类型与度数对应:
大清花:酒度60-75度,泡沫大且持久,多见于酒头初期。
二清花/小清花(绒花):酒度50-60度,泡沫细碎但持久,为优质酒身标志。
油花:酒度40度以下,泡沫细密如油,提示酒尾将至。
看花摘酒:当酒花由“小清花”骤然消失时,立即停止接酒,此瞬间的酒液为酒尾起点。酒花变化是连续过程,需酿酒师全程专注,结合经验判断截酒时机。一般传统使用“天锅”承接酒液,现代酒厂多采用透明玻璃管,便于观察酒花细节。
掐头去尾与看花摘酒这两项技艺依赖酿酒师的经验与手感,是酱酒酿造中“人技合一”的体现。茅台镇酿酒师需经过数年训练,才能准确掌握酒花变化与酒液度数的对应关系。
发布于:重庆市新宝策略-配资公司配资网站-最好的股票配资-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