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5年,刘伯承率领部队跨越了雄伟的大凉山,当时国军的一名旅长便下令让道,他语气坚定地说:“我的老长官到了。”
1935年5月的一个清晨,一位身着国民党军官制服的人物,驾驭骏马如闪电般疾驰至四川西南角的德昌城。原本负责警戒的国民党士兵见状,原本欲上前拦阻,却在认清来者衣饰后,纷纷后撤,为来者腾出了一条通路。
如此一来,来者毫无阻碍地径直踏入德昌城中国民党川康边防军第16旅的旅部。这支边防军系四川地方军阀的武装力量,由刘元璋担任司令,此人乃四川军阀刘文辉的侄儿。第16旅的旅长名为许剑霜,他与刘元璋同窗好友,两人间关系亲密无间。
言归正传,一位访客踱步进入第16旅旅部,恰逢旅长许剑霜的目光捕捉到了他。面对这位陌生的来客,许剑霜好奇地询问:“你寻的是哪位?”
来人目光一扫,落在许剑霜的身上,随后细细端详了她身上的制服,瞬间便洞察了她的身份。他嘴角上扬,笑容可掬地说:“许旅长,正是我特意前来找您,有一桩要事需要商讨!”
“你无需知晓我的身份,你的前任上司特地派遣我来此,为你带来一封至关重要的信件,务必要慎重对待。”
许剑霜愕然一问:“这位是我的老上司?是何人寄来的信?”
来人答:“看了信便知!”
言罢,来者从怀中取出了一封密封的信件,恭敬地呈至许剑霜眼前。许剑霜接过信件,正欲拆阅,来者遂低声提醒:“此信内容至关紧要,切不可让旁人窥见,否则恐招致杀身之祸……”
此言一出,许剑霜意识到此事非同寻常。他迅速示意随从退下,随即引领来者进入内室。来者便问:“许旅长,你是否还记得,在八年前泸州起义期间,你的那位旧上司是谁?”
许剑霜顿时呆滞,旋即惊呼:“竟是派你来的?此刻他人在何处?整整八年,我竟全然不知他的去向……”
来人急切地打断了许剑霜的言辞,低声提醒道:“许旅长,请降低音量,务必谨防泄露机密!”
许剑霜轻轻颔首,紧接着迅速拆开了那封书信,只见信内字迹工整,言辞间透露着……(请注意,由于原文中“只见信中写道”之后的内容未给出,我无法对其进行润色。)
剑霜弟:
我们只是借道而过,无意兵戈相见;若您坚持堵截,交锋一番也无妨。时不我待,期待您的回复。
顺致
大安
刘伯承,红总参谋长。
原来,此信乃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兼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将军亲笔所书,其意在于恳请许剑霜旅长为红军北上道路让行。尽管送信者身着国民党军官制服,实则他乃刘伯承将军麾下的李参谋。
许剑霜旅长接过信件,心中一时难以平静,口中低声反复呢喃:“老长官,刘伯承,竟是你,怎么会是你……”
李参谋目睹此景,随即提醒道:“许旅长,刘总指挥正焦急地等待您的复信。”
许剑霜旅长沉吟片刻,转而向李参谋开口:“还请稍候,待我深思熟虑后给出回应。既然老长官有令我让步的意愿,我自当遵命。但若仅我一人退让,成效恐难以显著。或许我能够尝试说服上级,若是如此,那便是全军齐动,效果自当更为显著!”
许剑霜旅长的话语激起李参谋的澎湃情感,他激动回应:“若真能如此,实乃大幸。刘总参谋长邀请你们让行的用意,便是要求川康边防军全力支援红军穿越大凉山。”李参谋话音一转,忧虑道:“然而,关键在于刘元璋司令若不答应,将如何是好?再者,若消息泄露,对你恐怕极为不利。”
许剑霜旅长沉思片刻,开口道:“如此,我自会亲自携带此信前往拜访刘元璋,面对面地向他阐述其中的利弊,竭尽全力争取他的支持。同时,还请转告我的前任首长刘伯承,你们按照原定计划行事,无论最终是战是和,我自有一套应对之策。”
李参谋心头不禁泛起疑云:“许旅长,您的意思是……”
许剑霜旅长嘴角上扬,轻声笑道:“我得开几枪过过瘾才行。”
李参谋微笑:“这法子不错!”
经充分协商后,许剑霜旅长随即执笔,给尊敬的老长官刘伯承敬书一封,信中言道:
伯承吾兄:
自泸州的离别,时光如梭,转眼数载。未曾料想,重逢之时竟是在彼此对立的今日。尽管我如今身处他营,但内心的初心未曾改变。哪怕是需要赴汤蹈火,舍生取义,我都愿倾尽绵薄之力,助力兄长踏上北归之路。若他日兄长功成名就,弟的微薄贡献,也如同沧海中的一粒沙,虽渺小却足以表达心意。
弟:剑霜
完成信件后,许剑霜旅长亲自将回信递至李参谋手中,并亲自陪同李参谋直至城外。在离别之际,许剑霜旅长不忘叮嘱李参谋,代为向尊敬的老长官(刘伯承)致以诚挚的问候!
究竟发生了何事?许剑霜旅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?他与刘伯承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深厚情谊?他力图确保红军全线畅通的举措最终是否达成?他的最终命运又是如何的呢?
许剑霜,1895年诞生于四川泸州麟现乡,他与刘伯承同岁之差,年轻三岁。早年,许剑霜在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接受教育,随后弃文从武,投身军旅,进入四川陆军讲武堂深造。1920年9月,25岁的许剑霜顺利完成四川陆军讲武堂的学习,被派往川军第二混成旅第1团担任候差。彼时,第1团的团长正是刘伯承。
自加盟刘伯承麾下,许剑霜不仅视刘伯承为顶头上司,更将他尊为人生中的楷模与兄长。在这段同行的岁月里,刘伯承对许剑霜青睐有加,不惜倾注心血,悉心培养他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。不久,因许剑霜在战斗中勇猛果断、在练兵上独树一帜,刘伯承便将他自侯差一路提拔至营长之位。
1923年,刘伯承在指挥战事时不幸腿部负伤,遂被送往成都疗养。疗养期间,他得以结识杨闇公、吴玉章等一批进步人士,并深受先进革命思想的熏陶。康复之后,刘伯承巧妙地脱离了川军,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。1926年11月,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,刘伯承受党组织派遣重返四川,秘密创立并壮大革命武装力量。
彼时,川军领袖熊克武麾下的袁品文第四混成旅、李章甫第二混成旅以及陈兰亭第十混成旅,分别驻扎于四川泸州。许剑霜则肩负机枪营营长重任,隶属袁品文第四混成旅。尽管这三支部队均受熊克武统辖,却互怀心机,矛盾频生。刘伯承目光锐利,洞悉其中症结,遂决意利用军阀间的裂痕,策划并发动一场武装起义,以期缔造一支革命武装力量。
刘伯承在川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,众多昔日部属亦遍布各处,此乃组织武装起义的理想环境。据许剑霜所述:“1926年岁末,时任旅长的袁品文接到了刘伯承亲笔所书之信,内中指示我们在泸州发起起义。袁品文昔日曾是刘伯承麾下的连长,对刘伯承的提议深表认同。彼时,他即刻将刘伯承的信念传达给了各团的营长,众人心潮澎湃,无不为之振奋!”
在泸州起义的烽火中,刘伯承与许剑霜重逢。彼时,刘伯承肩负泸州起义总指挥的重任,同时筹备成立了联合军事学校,致力于培育革命事业的栋梁之才。鉴于许剑霜曾为刘伯承麾下旧部,两人情谊深厚,许剑霜时常抽空拜访刘伯承,与其畅谈古今、交流心得。在刘伯承的启迪与感召下,许剑霜的思想境界发生了显著的转变。
在某个时刻,许剑霜与刘伯承便那军阀割据、民不聊生的时局议题展开交谈,内心深感忧虑。刘伯承语重心长地对许剑霜言道:“身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军人,我们投身战火,并非谋求个人荣华富贵,亦非独善其身,我们的根本目标是让每一位中华儿女得以温饱,得以蔽体,唯有如此,方能称之为公正的世界。只要我们同心协力,握紧武器,必能促成全民族翻身解放,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景!”
许剑霜听闻此言,心中深受触动,他带着敬仰的目光凝视着刘伯承,感慨道:“老长官,衷心感谢您今日所教诲的肺腑之言!您的话语切中要害,我们投身军旅,战火纷飞,并非为个人私欲,亦非为军阀头目的野心,而是为了让广大劳苦大众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!我郑重宣誓,必将为此目标奋勇前行,不懈努力!”
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,刘伯承对许剑霜的才华与抱负深感敬佩,认为他是一位怀揣理想、充满潜力的有为青年。于是,他与同志们商议,决定将许剑霜吸纳为党员。1927年2月,在刘伯承的引荐下,许剑霜郑重地站在党旗前,伸出右手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在此之前,许剑霜已在刘伯承的提议下,从机枪营营长晋升为起义军第二团的团长。
不料,正当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之际,蒋介石与汪精卫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,对革命志士展开了大规模的逮捕与屠杀。1927年4月,蒋介石集结所谓的“川黔联军”,对泸州发动围攻,意图扼杀在此活跃的起义力量。面对危机,刘伯承英勇无畏,率部坚守泸州城池,与敌军展开了长达四十余日的激烈战斗。
在泸州的保卫战之际,许剑霜遵照刘伯承的命令,指挥部队坚守沱江江岸防线,屡次击退敌人三十余次的猛烈攻势。敌人见正面进攻未能得逞,遂转而采取围困策略,对泸州实施封锁。面对这一极为不利的局势,鉴于泸州已沦为孤城,刘伯承当机立断,命令起义部队实施突围,以图保留革命的火种。
彼时,敌人四处张贴告示,意图捉拿刘伯承。同志们纷纷劝说他暂离起义部队,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。在即将分别之际,刘伯承神情凝重地对袁品文、许剑霜等同志说:“此刻与你们一同撤离实属不切实际,部队还需有人领航。你们负责带领部队突围,随后前往武汉寻找我。若此路不通,那就暂且顺应敌意,进行改编,暗中潜伏,静待时机。”
夜色降临,许剑霜在暗影中派遣护卫,将刘伯承等人安全撤离了起义军阵地。刘伯承脱离泸州后,敌方以显赫官职和丰厚赏金为诱饵,试图策反袁品文与许剑霜。然而,两人均坚定拒绝投降,带领起义部队成功突破重围,逃离泸州。但四周皆布满敌军,起义部队面临重重困境,究竟何方是他们的安身之所?
继而,袁品文与许剑霜商议,双方均认同,与其束手就擒,不如遵照刘伯承的指示,先暂时寻得藏身之地以保全部队,待时机成熟后再行行动。确立了这一信念后,袁品文与许剑霜毅然接受了贵州军阀部队的收编。在贵州暂居期间,许剑霜原本计划再次发动起义,但袁品文以时机尚未成熟为由,成功劝阻了她的行动。
此后,为避免密谋起义的消息外泄,许剑霜只得找理由离开贵州,重返四川泸州,隐蔽其行踪。数年后,四川军阀巨头刘文辉的侄子刘元璋听闻许剑霜的困境,便竭力说服其复出,助其领军作战。往昔,许剑霜与刘元璋曾一同在四川陆军讲武堂深造,二人的私人情谊亦颇为深厚。经过深思熟虑,许剑霜终于应允了昔日同窗刘元璋的请求,暂时投靠其麾下,担任川康边防军第16旅的旅长一职。
会理防线、德昌防线、西昌防线、冕宁防线,以及大渡河防线。
起初,中央红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会理防线,并在会理举行了会议,商讨如何突破敌人的第二道防线——德昌防线。德昌地区地形险峻,山岭连绵,沟壑交错,敌人已在险要地势部署了大量兵力,中央红军要想顺利穿越该区域实属不易。面对挑战,考虑到刘伯承在川军中的声望及其众多旧部,组织决定任命刘伯承为北上先遣队的司令员。
首先,要细致入微地开展少数民族的思想工作,力求避免与当地的彝族同胞产生冲突;其次,在应对敌人时,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,面对川军时尽量避免武力冲突,力求通过和平谈判,争取川军为红军让出道路。
1935年5月15日,刘伯承与聂荣臻指挥北上先遣队,踏入四川德昌县的疆域。德昌县城坐落于雅砻江支流安宁河的谷地,其地理位置尤为关键,堪称西昌的第二道防线(首道防线则是会理)。正当先遣队战士们隐秘休整之际,四周突然爆发出密集的枪声,原来是敌军的机枪火力倾泻而来。
此刻,刘伯承以镇定自若的态度,下令部队暂缓开火,先行查明来者身份。刘伯承此举有何深意?通过枪声分析,他推测对方并非本地民团,更似一支受过严格训练的国民党军队(负责防守德昌的川军)。于是,他下令:“派遣侦察兵进行侦查,查明对方是哪支部队?首领又是何人?”
“竟没想到,竟与旧友重逢!”原来,为截堵红军穿越大凉山北上,四川军阀巨头刘文辉指令其侄刘元璋率川康边防军驻守西昌,刘元璋又命第16旅旅长许剑霜把守西昌的门户——德昌。
如此一来,便呈现了我们在文初所述的那一场景——刘伯承亲自挥毫,撰写了一封亲笔信,并指派了一名姓李的参谋火速将信件送达许剑霜手中。随后,李参谋设法觅得一套国民党军官的制服,骑上骏马直奔德昌城。许剑霜在接到昔日老上司——刘伯承的亲笔信后,感慨万分。他不仅答应在德昌为红军让出通路,更是策划着说服刘元璋,为红军实现全线通行。
离别了李参谋之后,许剑霜迅速召集部下于旅部举行会议。在众人的注视下,许剑霜语气坚定地阐述道:“各位同仁,经过调查,我已得知红军入川并非争夺地盘,他们只是为了北上抗日。而且,此次领兵而来的红军首领,正是声名显赫的刘伯承将军,他昔时也曾是我的上司。与红军交战,我们定是难以取胜。大家来讨论一下,我们应如何是好?”
许剑霜的话语瞬间点燃了部下军官的反战情绪,他们纷纷提议道:“上面命令我们攻打红军,这分明是让我们赴汤蹈火。红军此次只是路过,我们不如假装一番,朝天随意开上几枪,敷衍了事,应付上级的命令即可……”
这些话语恰如其分地迎合了许剑霜的意愿,他随即坚定地表示:“显然,众人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。既然我的旧日上司莅临,那我们便应让红军通行。我即刻下令,红军一旦过境,我们只需朝天开几枪,随即迅速撤离,切不可恋战,更不可真枪实弹交火!若有任何一人胆敢与红军正面冲突,我必将严惩不贷!”
任务落实后,许剑霜心中涌起一丝喜悦,这预示着他即将履行老长官交付的重任。然而,他随即意识到,即便在德昌为红军开辟通道,前方仍横亘着多道关卡。如何是好?经过深思熟虑,许剑霜决意亲自前往西昌拜见刘元璋,凭借真诚的情感和充分的道理,力求促成全线对红军的支援。
如此,许剑霜携带着刘伯承的亲笔信抵达西昌,拜访了老友刘元璋。一番交谈后,她将信函递至刘元璋手中,并提议道:“老兄,依我之见,我们不宜与红军正面冲突。这样做不仅能保全我方实力,也不至于触怒红军。”
刘元璋陷入了棘手的困境,尽管他渴望保留自身力量,但叔叔刘文辉却强制他坚守西昌。这使他感到无比困扰。正当刘元章陷入犹豫之时,许剑霜劝说道:“红军只是借道北上,并非侵占我们的领土,何苦将他人逼入绝境呢?我们行事应深思熟虑,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。”
刘元璋疑惑地问:“有何后果?”
许剑霜缓缓说道:“你得明白,每次与红军交战,受损的不仅仅是敌军,我们自己的伤亡更为惨重。我们队伍里的战士,都是跟随我们多年的战友,看到他们无辜牺牲,我内心深感痛惜。而且,红军自江西出发以来,实力日益壮大,即便是蒋介石也难以阻挡。未来的天下归属,目前尚无定论,我们有必要为自己预留一条退路。”
“我觉得我们不妨如此行事,红军路过时,我们只需敷衍了事,既不触怒一方,又能完成使命。老同学,你看这主意如何?”
刘元璋连声赞许道:“妙哉,妙哉,此法堪称上策!”
“然而,”刘元璋接着言道,“此事关乎重大,我们还是以谨慎为上。这样,我将召集我的众兄弟至西昌,共同商议一番!”所谓“众兄弟”,实指刘元瑄、刘元瑭、刘元琮等辈,他们均为四川军阀领袖刘文辉的侄嗣,且均握有军事大权。
不久,刘元瑄、刘元瑭、刘元琮等人士相继抵达西昌。然而,当刘元璋向他们透露了自己的构想,并请求许剑霜详述事实经过后,思想保守的刘元瑭顿时怒不可遏,他猛地站起身,激动地拍打着桌子,大声斥责道:“许剑霜,你胆敢如此放肆,竟敢做出这种勾当,难道你早已与红军暗中勾结了吗?”
此刻,许剑霜辩称:“众位,我实是出于一片公心!我等微薄之兵,如何能与红军正面交锋,承受那番损耗?我此番举措,全然出于善意!”
刘元瑭怒吼道:“命悬一线,竟还敢妄加辩解!快,将许剑霜立即拿下!”
话音方落,几名手持枪械的士兵猛然冲入门内,迅疾将许剑霜紧紧捆绑。
此刻,刘元瑭对刘元璋等人厉声言道:“我方才不解,红军何以轻易突破我军金沙江防线,又在会理重创我部众多精锐,如今方才恍然大悟,原来是许剑霜此等奸细从中挑拨离间!速速将其拿下,就地正法!”
遵照刘元瑭的指令,数名士兵便开始将许剑霜推搡至一旁。刘元璋见状,立刻出言制止:“且慢!此事绝非等闲,岂能轻易论及死刑!许剑霜身为旅长,其生死大事岂能由我们擅自裁决!”
话语落定,刘元璋目光转向刘元瑭,沉声指出:“须知,通敌者岂会将敌信擅自送至我方?此举无疑是在暴露自身。我们绝不能因情绪冲动而错怪无辜。速即释放许旅长(许剑霜)!”
此刻,许剑霜趁机言道:“诸位,请深思,若我真的与红军暗中勾结,我早已率领部众投诚于红军,又何必前来与你们相见!我实是出于对大家的考虑!保持实力,才是我们应当采取的策略啊!”
“许旅长将刘伯承的信交予我,我亦向诸位展示,难道你们要连我也牵涉其中?按照你们的推论,恐怕我们刘家上下都涉嫌与红军勾结。当前并非内斗之际,我们亟需寻求解决之道!”
刘元琮此刻郑重地说:“依我之见,此事非刘文辉三叔莫属,必须由他来定夺!目前,我们暂且将许剑霜予以拘禁,静待三叔的裁决!”
然而,许剑霜为红军争取全面通行权的努力终究未能如愿,反遭刘氏兄弟拘禁,生死未卜。那晚,刘元璋忧虑其他兄弟可能对许剑霜痛下杀手,便亲自前往关押许剑霜的囚室,暗中将其带出西昌,催促他火速返回部队。
许剑霜心怀感激,双膝跪地,郑重一拜:“多谢老同学的救命之恩,弟定当来日相报!”
西昌驻有第四团兵力,雅安方面下达了坚守固城的命令。
许剑霜的观点是,西昌城坚不可摧,高耸雄伟,守备森严,攻取难度远超会理,加之敌军防守严密,武器弹药充足,红军若贸然进攻西昌,必会遭受重创。唯有红军不攻西昌,绕道直取冕宁,方能各得其所,而他亦能设法应对刘家兄弟,从而摆脱当前的困境。
最终,结果如许剑霜所期待。刘伯承指挥北上先遣队巧妙绕过西昌,接连攻破冕宁防线和大渡河防线,最终达成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既定目标。趁此良机,许剑霜试图为自己洗脱嫌疑。刘氏兄弟见西昌无损,部下亦无重大损失,于是此事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
许剑霜在协助红军穿越大凉山后,以需照顾年迈的母亲为由,向老友刘元璋递交了辞呈。尽管刘元璋多次劝阻,许剑霜去意已决,刘元璋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。之后,许剑霜返回故里,选择放弃军旅生涯,甘愿从事农耕,再不效忠于那些军阀。
自1937年全面抗战的硝烟弥漫起,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,许剑霜历经艰辛,终于找到了党组织,并递交了前往延安的申请。抵达延安后,许剑霜得以重逢昔日长官刘伯承,并在刘伯承的精心安排下,得以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。学业有成,许剑霜被分配至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司令部,再次成为刘伯承麾下的得力助手。
随着全面抗战的尾声临近,许剑霜肩负组织的重托,秘密返回四川,着手开展统战工作,为党组织的成长与壮大贡献了显著力量。岁月如梭,到了1949年,刘伯承将军率领的第二野战军挥师西南,众多地方军阀巨头如刘文辉等亦纷纷宣布起义,这其中,许剑霜的辛勤付出不容忽视。
随后,许剑霜曾历任四川泸州地区行署副主任、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、主委,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要职。1955年,许剑霜因疾在四川成都不幸离世,享年六十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那个时期,鉴于工作之需,许剑霜始终以民主党派的身份活跃。直至1989年9月,在四川省委的申请与中央的批准下,许剑霜的党籍终于得以恢复。
新宝策略-配资公司配资网站-最好的股票配资-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